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记
banner"
>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
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
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
。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
它的“受欢迎”
,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
。
后来“北京”
、“城市”
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
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
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
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
怀了忧虑。
收入本书所在“系列”
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
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
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
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
。
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
、“法国”
、“拉丁民族”
,还是“酒神”
、“日神”
,以至“欧洲中世纪”
、日本的“物之哀”
云云,无不一知半解。
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
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
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
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
,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
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
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
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穿越为嬴政亲弟的嬴成蟜,本想在皇兄羽翼下体验下纨绔生活。从没想与嬴政争皇位,他是个惫懒性子,当皇帝哪有当皇弟来的快活?他只想当个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咸鱼。可当大侄子嬴扶苏被贬上...
推荐我老公鑫扬笔伐新书超级螳螂进化系统我已经看了,很不错的天地灵气再度回归大地带着系统重生的徐白化身藤蔓遮天蔽日的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拥有无限进化靠...
副乡长林小冬晚上偶然遇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受到骚扰,仗义出手,解救上司于危急之中,就在女上司即将以身相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