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十章美丽与哀愁——两宋时期的文学与艺术
banner"
>
907年,曾繁盛一时的唐朝大厦终倾,朱温取代唐朝称梁,开启了中国历史又一个新的纪元。
此后的53年间,大抵以长江为界,北方前后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
5个王朝,合称“五代”
;南方则或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着吴、吴越、南唐、南平、南汉、闽、楚、前蜀、后蜀9个割据政权。
加之位于今山西的北汉,合称“十国”
。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最为暗淡的时期之一。
唐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武人政治,不仅在国家层面上造成了藩镇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武将专权的局面,更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的衰落。
直至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
,中国历史才在离乱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此后的300年间,中华大地政权林立,战争与和平交替上演,民族交往频繁,对外贸易昌盛,社会充满前所未有的活力。
时代的变化鲜明地映照在文学艺术领域。
自北宋建立,不独中国政治由武治为主向文治为主转变,传统文化与艺术也获得了新生。
在统治者“重文轻武”
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传统文人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
自宋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
的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祖宗之法”
贯穿两宋。
在此基础上,科举制迅速发展。
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进而成为宋朝官僚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文官治国”
的大环境下,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朝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1]由北宋而至南宋,纵使山河破碎,难复当初,文人们依旧以一己之力坚持承担家国重任。
政治地位崇高的他们,作品中亦洋溢着鲜明的个人情感与强烈自信。
“文官治国”
带来了科举制的发展,更促进了两宋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空前提高,带动了民间文化的勃兴,进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界限愈加模糊。
文人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通过创作传递不同境遇中人们的喜怒哀乐。
文学、诗歌、词令、话本小说、戏曲、绘画百花齐放,灿若星辰。
平民化与市井化,为两宋的文学与艺术在国家民族、个人追求之外,增添了新的维度,演绎出更加丰富、立体的宋朝中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千禧年,领导们正喊着GDP的口号,老板们还以带着秘书为荣,草莽们则猫在时代的浪潮里刀光剑影。方卓重回2000年。十年后,一群风投私募联合起来气势汹汹的闯入集团总部,对惊愕的方卓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