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学校创收政策有效性波动分析
banner"
>
不管是在增量——开放时期,还是在多样——转型时期、多元——发展时期,学校创收一直都不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河南省高校创收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最高也没有超过7%。
但是,学校创收政策作为一项投入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将学校创收作为投入变量,把生均教育经费和在校生人数作为产出变量,采用1989-2008年连续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9-3所示。
表9-31989-2008年学校创收政策效率表
续表
结果显示,1993年的效率值最高为1,其他年份均低于1。
在增量——开放阶段中,1989-1992年的效率值变动较大,最高为0.660,最低为0.274;多样——转型时期的变动也比较大,最高为1,最低为0.366;多元——发展时期的变动也相对较大,最高为0.734,最低为0.133。
虽然各个阶段的效率都有变动,但是整体而言,效率是变低的。
1989-1992年和1993-1998年之间,学校创收在稳定中保持增长,在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原有规模,仅有小幅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此时的效率值稳定中也有波动;1999-2008年,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但是学校创收经费增长却没有跟上人数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致使平均效率低于前两个阶段。
学校创收不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渠道,但考虑到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仍把其作为一个来源渠道,单独考虑其效率,主要是想通过考察效率变化,寻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校创收的效率最大,为以后学校创收工作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千禧年,领导们正喊着GDP的口号,老板们还以带着秘书为荣,草莽们则猫在时代的浪潮里刀光剑影。方卓重回2000年。十年后,一群风投私募联合起来气势汹汹的闯入集团总部,对惊愕的方卓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