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六节电视新闻访谈
banner"
>
一、电视访谈节目的出现与发展
由于广播与电视同属电子媒体,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相关性及互渗性,从一开始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电视在诞生之初,节目的样式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广播媒体的。
美国广播界在1930年代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访谈性节目,它们围绕着时政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电视出现以后,很快就移植了这种节目样式,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目。
在20世纪60年代有《唐纳·休节目》,80年代有《奥布拉·温弗莉节目》《拉里·金直播》,90年代有《莉基·莱克节目》《杰尼·琼斯节目》等,可以说访谈类节目是美国电视发展史中成长最快的节目类型。
《电视节目研究》一书认为:“我国电视屏幕上第一个电视访问节目是1980年4月,在《交流》栏目播出的《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答电视观众问》。”
[1]《交流》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以谈话与沟通为基本形态的栏目。
初期的访谈节目集中表现为上情下达式的形势与政策的宣导,一般都是在党和政府出台重要的决策之后,采访相关部委的负责人,起到了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
国内访谈节目真正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关注,并且比较充分地展示出电视的传播魅力,是在《东方之子》出现以后。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其中有个栏目是《东方之子》。
该栏目强调“浓缩人生精华”
,意在让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与观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观众既能看到一些人物的今日辉煌,分享其成功的喜悦,又能了解被访者的昨日蹉跎,体味人生的曲折。
《东方之子》的新意在策划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当时确立的宗旨是:本专栏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专访,有别于以介绍人物为核心的专题片。
主要通过主持人与被访人物的双向交流来生动、具体展示人物的独特风貌和特质。
可以看出,该栏目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被访人物的事迹本身,而是将被采访者陈说自身事迹的言说方式及其伴随着的音容笑貌,都作为报道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视的传播特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自此之后,随着国内电视业的整体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在不同的方向上各自有程度不同的尝试与探索,出现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节目样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千禧年,领导们正喊着GDP的口号,老板们还以带着秘书为荣,草莽们则猫在时代的浪潮里刀光剑影。方卓重回2000年。十年后,一群风投私募联合起来气势汹汹的闯入集团总部,对惊愕的方卓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