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二语气词种类和数量(第1页)

二、语气词种类和数量

banner"

>

这一时期使用的语气词大致有“乎”

“焉”

“耳”

“尔”

“矣”

“也”

“邪”

“耶”

“哉”

“与”

“者”

“在”

“里”

“聻”

“无”

“摩(磨)”

“着”

“後”

“好”

“来”

等。

数量和种类似乎很多,但是细细分析,却有如下特点:

1.“在”

“里”

“聻”

“无”

“摩(磨)”

“着”

“後”

“好”

等都是这一时期新衍生的语气词,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也各个不一。

比如“无”

在南北朝已经可以出现于“VP无”

中,不过那时主要还是否定词,而初唐的“磨”

、晚唐的“摩”

等都是“无”

的音变字;“聻”

源于中古特指问句中“尔”

的音变;“在”

初唐就产生了,与它不同源但后来替代了它的“里”

在晚唐才出现;“後”

与“好”

也出现于晚唐五代,虽则不同源,元代以来却合为“呵”

字;祈使语气词“着”

源于动态助词“着”

等。

有关这些新语气词的衍生过程、机制及语气义在第二节至第五节、有具体讨论,此处不赘。

2.“乎”

“焉”

“耳”

“尔”

“矣”

“也”

“邪”

“耶”

“哉”

“与”

“者”

等都是产生于上古,中古时也有较多使用,而到了唐五代,则主要使用在一些文言色彩较浓的文献中,用法也较单一,至于接近口语的文献则较少使用。

例外的是“也”

,由于新功能(表现时相关性)的发展,白话文献中使用仍然较多。

孙锡信对这一时期文言语气词的使用情况概括得挺好:“文言语气词不仅在文人的仿古之作中沿用,在口语和接近口语的文献中也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口语与文言脱节以后,口语中使用文言语气词有如穿靴戴帽,时有尺寸不合的情况,这就使口语文献中的文言语气词发生某些变化;其一是口语文献中文言语气词的使用不甚规范,表现出变的趋势;其二是有的文言语气词在运用中发生音变或滋生新的用法,表现出与上古、中古不同的面貌。”

[1]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