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七十二章
banner"
>
老子在前面几章讲述治理和用兵等课题时,心里常有进退,因为他并未参与治理和用兵,而且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对立面,所以一直存在“知”
和“不知”
的自我疑惑。
既然老子一直站在治理者和用兵者的对立面,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对立面?里边包括什么样的人群?答案只有一个字:民。
在治理者和用兵者那里转了一圈,又自言自语了一番,老子突然想念“民”
了。
他要为他们说点话了。
请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还是要做一点词语解释。
“民不畏威”
,这个“威”
是指威压。
后面说“则大威至”
,这里的“大威”
是指“大危”
。
我放松语气,翻译成“大事”
。
“无狎其所居”
,这个“狎”
字,有些版本作“狭”
,有“迫隘”
之义。
我仍然放松语气,翻译成了“控制”
。
比较麻烦的是出现了三次的“厌”
。
奚侗在《老子集解》中,根据《说文》,把“厌”
解释为“笮”
。
这是一个生僻字,在古代是指盖在屋上的竹苇,引申为“困迫”
之义。
但是,一生僻,一引申,圈子绕到了太冷的角落,读者是不愿意跟随的。
高亨在《老子正诂》中把“厌”
释为两义,然后用“厌迫”
和“厌恶”
来表达。
但“厌迫”
一词,读来也不顺遂。
我想,还是用比较常用的“压抑”
为妥,因为在古代“厌”
、“压”
同义,“厌”
可解为“覆压”
。
结果,是这样的译文——
人民不怕威压,因为不怕,就会有大事发生。
不要控制他们的居住,不要堵压他们的生路。
只有你不去压抑,他们才不会感到压抑。
因此,圣人只求自知,不求自显;只求自爱,不求自贵。
那就去除自显、自贵,只求自知、自爱。
这一章表明了老子“在民”
的立场,甚至后面所说的“不自显、不自贵”
,也与这个背景有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